人类的最小故事
学习目标
- 故事无处不在,但故事不是段子;
- 人类最小故事有三种:
- 光明;
- 黑暗与灰色
- 人类语言是生活的映射
思考
- 故事为何不是段子?
- 为何人类最小故事最终能概括成三种?
知识点
人类的最小故事
为何好段子能流传
因为好段子符合人类记忆五大生存效应
段子的基本结构
段子=营造语句(Setup)+关键语句(Punch Line)
何为失谐-解困理论
何为失谐?
失谐可以理解为预期和实际现实的矛盾或冲突。一般来说,预期来自于生活常识或是社会规范,当失谐状态发生时,幽默就极易产生。
何为解困?
单单只有失谐还不足以促发幽默的发生,如果失谐得不到消解,很有可能转变为困惑和不解。
幽默源自不一致的移除和消解。
段子和故事的区别
- 幽默的第1个阶段:失谐。也就是出乎意料,主要由右半脑的颞中回和额中回负责;
- 幽默的第2个阶段:解困。由两边的额下回,和左半脑的额上回、顶下叶扮演「解困」历程。
- 幽默的第3个阶段:好笑。由腹内侧前额回、大脑皮质下的杏仁核、海马旁回,让人感到「好笑」。
笑的神经科学
阅读故事时,你的大脑发生了什么?
脑补扫描显示读者在阅读描述性场景时,在大脑中构建生动的模拟场景。 脑成像研究结果显示,读者在阅读描述性场景中的声音,事业,味道,动作等等时,会在脑中构建起生动的模拟场景,激活的脑区,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该类场景时相同。当描述的场景中某些特定方面改变时,大脑活动也会实时更新。
如果角色使用的物品改变「拉了下灯绳」,脑区中的额叶部分——负责抓握动作,会增加; 改变角色的位置「穿过前门,去了厨房」 颞叶部分的活动增加。
读者构建生动的模拟场景,当重要的方面改变时,读者会把这样的模拟切割成有意义的事件。
人类的三个最小故事是什么?
术语
Nerhardt的重量实验
在 Nerhardt 的著名研究裡,要求受测者举起几个外型完全相似的物体,但其中一个物体重量特别轻或者是特别重。实验结果发现:当某物体的重量与预期相差越大,受测者发笑的反应就越强烈。
因此主张:在一个安全、无威胁的情境下,预期与实际的知觉出现矛盾时便会产生幽默,这里所说的矛盾也就是失谐。
写作窍门:人类三个最小故事
写故事时,故事情节符合人类三个最小故事的更容易流传。
对于最小故事,则看其影响人类社会的程度,能否作为故事广为流传。
比如在今天,是否在TED全球大会讲过故事,侧面反映科学家实力。
大礼包
王小波:我只拥有一项事业,那就是写小说.
CHANGELOG
- 20160504 ADD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