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与范畴化

学习目标

  • 认识范畴与范畴化;
  • 熟悉基本、上位与下位范畴 学习范畴写作技巧。

思考

  • 为何你通常跟朋友说家里养了一只猫,而不是说养了一只金吉拉 ?
  • 为何以下村上春树的小说会充满那么多的细节,用意何在?

快到11点时,电车抵达京都站。我按直子的指示,乘市营公共汽车到三条,步行到附近一个私营铁路的巴士终点站,问16号公共汽车从哪个站台几时发车。答说12时35分从对面第一个候车亭出发,抵达目的地要一个小时多一点。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第六章

知识点

范畴与范畴化

如何理解范畴与范畴化

人类不但面对一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同时还面对一个纷繁复杂的经验世界。因此,人类认识的一个基本任务必然首先是进行分类,否则,人类不可能有效地存储和利用知识。通过分类,不同的对象可以视为等同。这个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范畴化的最直接作用是减轻认识过程中的工作负担。

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人类的一个关键性认知方式,它是一个物种得以生存和进化的基础之基础。 试想:一个物种若不能区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什么可吃,什么不可吃;什么地方可以生存,什么地方不行,这个物种就不可能生存下来。 倘若人类没有范畴化能力,就不能建立概念框架和语义系统,无法认识客观外界的复杂现象,无法理解各类事体之间的种种关系,对各类经验进行处理、储存、推理也就无从谈起。

范畴测试

人们倾向于将相同或相似的事体进行概括和归类,同类事体就归结为一个类别,可对其作概括性思考和表述,便于认知加工,进行范畴化并形成范畴和概念。

人们在建立范畴过程中有一个层次在认知上和语言上要比其他层次更加显著,这就是「基本层次」,表达这个层次的词就叫做「基本层次词」,位居其上的叫上位层次,位居其下的叫下位层次。

上位范畴最明显的特点是,它没有共同整体形状(抽象),也没有适用于所有成员的共同的内在完形。

下位范畴的结构和基本层次范畴的结构很像。它们具有可识别的完形(具体) ,围绕原型组成,存在好成员和差成员,能汇集丰富的属性清单。

术语

语义链

一个多义词常会通过隐喻形成了一个「语义链」(Meaning Chain),如「吃」,大致遵循着「1)为生存吃—2)进口、收入—3)受到、遭受—4)耗费—5)消灭、损失」这样一个语义扩展路径延伸而出,各环节之间具有明显的理据性。

按照这样的方法梳理和培养,不仅能有效解释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且能从根本上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源域

课程的「源域」主要是指「隐喻」的喻体(source domain),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事物

人类在表达内在领域(如情感、心理与思维等)的活动时一般用表达外在领域(社会—物理)的语汇来表达。或者说,将外在世界作为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作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内在世界,从语言表达的层次来看,即抽象的概念往往源于具体的事物。

例如「这时候出来一点太阳,照在房里,像纸烟的烟迷迷的蓝」中,「纸烟的烟迷迷的蓝」就是源域。

写作窍门

同一基本层次范畴相互置换

同一基本层次范畴相互置换会形成远距联想,营造出一种新型的语感。

选取符合记忆生存优势效应的基本层次词语来相互置换,效果更佳。

例如太阳置换明月,星空置换海洋,水置换风……

巧用上位层次范畴

上位层次范畴一般是抽象词语,如果要与读者拉开距离,描写模糊、不熟悉、不喜欢、蔑视、抗拒的事物或情景可多用上位层次范畴的词语。

例子: 「我从来没有同那个女人有关系」一位总统说,「从不」。

巧用下位层次范畴

符合下位层次范畴的词语一般是具体详细词语。

如果要与读者拉近距离,描述清晰、熟悉、喜欢、身临其境的事物或情景可多用下位层次范畴的词语。

例子:

37岁的我端坐在波音747客机上。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夹雨云层,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11月砭人肌肤的冷雨,将大地涂得一片阴沉。使得身披雨衣的地勤工、呆然垂向地面的候机楼上的旗,以及BMW广告板等的一切的一切,看上去竟同佛兰德派抑郁画幅的背景一段。罢了罢了,又是德国,我想。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混用上位、基本和下位层次范畴

混用上位、基本和下位层次范畴,抽象和具体概念混用,时而近,时而远;时而内,时而外;时而上、时而下,会让读者有惊奇感,文章读起来更有趣。

礼包

村上春树的《我来说说写小说的事儿

CHANGELOG

  • 20160404 添加文件
  • 20160417 add卡片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