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着她,她却恋者你

学习目标

  • 用对比来写作;
  • 用反义互饰与悖论来写作。

思考

  • 有一根棍子,要它变短,但不能锯断、折断或削短,该怎么办?

知识点

你爱着她,她却恋着你

什么是对比

佐藤信夫把对比设想为每个词语朝不同方向放射出去的射线,从各方向的关系中选出一条线,发挥其与最前面的词语的对立作用,将其而套入「对比」表现的上下文的形式中,组成极其多样的、临时性的反义关系,造成强大的对比上下文的造型力量。

例子

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铬

顾城: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仓桥由美子:你几乎不相信他有可能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家。因为无论对于你或对于他,家都不是应该归还的窝,而常常是必须逃脱的牢笼。

如何理解对比

佐藤信夫认为,对比的情况虽然广泛存在于现实中,但对比所表现的与其说是现实本身,不如说是看到现实情况的解说者的对比性认识,没有这种认识,对比的现实并无意义。

如,从未到过外面世界的山里人对于贫富对比毫不在乎,甚至毫无概念;反之,在怀有某种特殊兴趣来观察事物的人眼里,可以看出一般人看不到的对比关系。

对比表现并不一定是客观上相反的东西的对照,而只是人对话语的主观感觉的事情。一般来说,当然词典上的反义词是可以形成对比的,但常常并不是反义词,只要是不同的词或句子,哪怕是近义词,也能形成对比关系。

只要立足于修辞感觉来寻找对比的契机,也就是在当时当地特设的语境中来发现对比,则找到新的对比的可能性就是无限的。

对比的常见时空模式

什么是反义互饰与悖论

  • 川端康成在《舞姬》写道:这段光阴,既是两人的联系,又是两人的隔膜。
  • 佐藤信夫评论道:连接和分离,的确是完全对立的概念。

因此,同一个事物同时既连接又分离,这是典型的矛盾,决不会有这种事……。看来似乎可以这样说,但为什么我们毫不费力地就理解了贯穿于这两个中年人之间漫长岁月的矛盾呢?

这是因为大多数的词语哪怕是表现客观事实的,在此都不是表现了事实,而是表现了人类对事实的关心。贯穿于两人之间的岁月,虽然也是同一事实,但却在语言表现上坦然接受了明显矛盾的两种关心。结果作为语言本来不会并存的表现最终达到了结合。

从默说、踌躇、转喻、对比到反饰(反义互饰)和悖论,我们可以看出一条明显的辩证发展轨迹,即对立面的冲突越来越剧烈,离开最初「零度」的「偏离」越来越大。而到达「悖论」这个阶段,对立面已经变得不能相容了,但仍然以这种不相容的方式构成一个辞格,即虽然是「反义」,却能「互饰」。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相反相成」。

如何理解反义互饰与悖论

所谓词语的意义决非公平无私的,它其实是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各自特殊的视点的认识的集成,而且这些视点之间的关系未必是均衡的。

例如人们习惯上将梯子称之为「向上攀登的工具」,其实是片面的,因为梯子用来向上攀升和下降的次数客观上应当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人的主观视点落在自己最初的目的上,所以并不称梯子为「下降的工具」。在这种主观的观点中,由于视点的移动,我们经常很轻松地就将完全对立而不相容的词语结合成一种认识造型。

司马辽太郎在《丰臣家的人们》中描写丰臣秀吉:「他常常很认真,是那种即使在说谎时也能够出自内心说谎的少见的男人。」但真诚地出自内心地说谎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少见,因为一个人并不总是能够把握自己的「本心」、「真心」的,很多人自我感觉真诚的时候,往往是最虚假的时候。 人的内心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使得「谎言」和「真心」两词的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已经太不够用了,这就需要在语言和词语上建构一种更复杂的造型。

写作窍门:善用对比与反义互饰与悖论

那时,天还是蓝的,地还是红的;肉是可吃的,石头是不可吃的。你恋着一位姓夏的女孩;她却爱着你。在这个小小的乐园,你们仅拥有彼此。如果说爱情是必需品,那么朋友显然是奢侈品。因为那位叫上帝的园林小主管还没来得及发明阿二。孤零零的乐园,唯有一条爬在苹果树上的蛇。

---阳志平<心智三部曲>

所谓我们认识事物,决不是说坐在如特别认识席位的这种固定的安乐椅上欣赏银幕的,而是要动眼睛、动手脚、走近它摸一摸、离远它看一看、用心想一想的……是依靠自我变动,换言之,是依靠改变视点加以观察才能认识的。

首先,视点这一比喻概念本身,是以移动到别处的可能性为前提的。而且,我们在某种视点之外,不能观察事物。

————佐藤信夫

大礼包

习惯了平时的视野,如果你是一只猫,你会如何观察世界?夏日漱石就钻进了猫的身子,体会了不一样的世界。

来看看夏目漱石赖以成名的《我是猫》选篇

CHANGELOG

  • 20160417 Add file
  • 20160420 update卡片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