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辞格

学习目标

  • 学习何为修辞认识;
  • 知道修辞感觉通过修辞认识呈现 通过设计来挖掘修辞认识;
  • 知道修辞法就是提问与告别;

思考

  • 你在何种情况最需要使用辞格?
  • 你觉得辞格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本关主线

  • 寻找生命意义
  • 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寻找人生意义
  • 从修辞感觉发现创造
  • 从修辞认识挖掘修辞感觉
  • 修辞设计与修辞认识
  • 修辞法就是提问与告别
  • 发现生命意义

一句话总结:修辞可发现人生意义。

知识点

另类辞格

生命意义为何会丢失

我们每个人身上有一个机器人,其意义有两重:  

  • 我们的一些行为已习惯成自然,可以像电脑一样在后台执行,耗用我们的能量级别也在减小。
  • 我一旦对这份工作习以为常,便会开始变得机械而不愿思考。我的机器人秘书会负责打字,他替我开车,讲法语」。机器人全面接管了我们。

机器人把人固定于一个狭窄的视野,并且会自动过滤掉生活的新鲜和有趣,从而专注,放大和泛化的无聊感和抑郁,进一步降低人的能量水平,使人自我意象的发展停滞,精神处于睡眠状态,整个一个生存真空。「当我们变得被动和伤感而不再努力时,这时意识所反映的仅是一个可怕而又狭隘的空间,自然也没有什么值得去努力了。」

机器人会造成生命意义的彻底散失,像一个被切除了大脑的鸽子,或者至少是正在浪费生命的主观感受。

----科林・威尔逊《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1982年)

那么,如何找回生命的意义?

答案是采用种种机制拓宽视野,从而加强对一个有着相互关联的意义的整体性的世界的体验意义激发意向性的渴望(比如小孩子盼春游),渴望激活意志,意志带来人的积聚潜能的爆发。从而带来高峰体验-对人生的满月的惊鸿一瞥。   

简而言之,唤醒和激发个体生命激情。   

——科林・威尔逊《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1982年)

如何找回生命的意义

拓宽视野的重要机制就是修辞,通过修辞感觉发现关联,创造新模因,找回生命的意义。

我想,假如作为表现技法它是不太灵验的话,那么在传统修辞学中,它一定潜藏着长期以来几乎不曾被发现的另一种重要的有效性。

它是一种另外的意义,与给予语言表现以「说服力」和「魅力」的技术这一修辞学本身在其招牌上所揭示的、且社会上也认可的作用比较起来,旨趣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或许称作「发现性认识的造型」较为合适的一种机能。因为它的作用传统修辞学自身并没有清楚地自觉到,所以应该是我们今后在古老的修辞学中可以自己体会到的问题。

——佐藤信夫《修辞感觉》

修辞就是感觉的「发现」。发现什么?发现一种说法,一种语词的新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在发现之前就已经现成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是由这种发现才第一次被建立起来、创造出来的。

——佐藤信夫《修辞感觉》

什么是修辞认识

我想,假如作为表现技法它是不太灵验的话,那么在传统修辞学中,它一定潜藏着长期以来几乎不曾被发现的、另外的重要有效性。

它是一种另外的旨趣,与给予语言表现以「说服力」和「魅力」的技术这一修辞学本身在其招牌上所揭示的、并且社会上也认可的那种作用旨趣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不同意义。那就是或许称作「发现性认识的造型」较为合适的一种机能。因为它的作用,传统修辞学自身并没有清楚地自觉到,所以这是我们今后应该在古老的修辞学中自己体会到的问题。

——佐藤信夫《修辞认识》

佐藤信夫将修辞感觉分成八个辞格,指示出我们可以沿着这一方向去探索语言本身的无限可能性,去挖掘人类对宇宙、对自然和社会、对人心的认识的无限可能性。

这种无限可能性是人类凭借自己的创造性的感觉能力而在语言中逐渐开拓出来的。

修辞认识与修辞感觉

佐藤信夫在《修辞感觉》着眼于突破传统修辞学的偏见和局限,建立自己的「修辞立其感」的独创的修辞学理论,在《修辞认识》则是用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修辞感觉论重新解释西方传统修辞学。

因此,与《修辞感觉》中不同,在《修辞认识》中,佐藤不再局限于严厉批评传统修辞学中那些把修辞学片面理解为技术规则的做法,而是更关注于从这种技术规则中追溯到后面的根,并对之作出全新的阐释。

就如前面所说,习惯于理性思维的现代人慢慢地变成了机器人,现代人不关心修辞学,顶多把它看作一种过时了的所谓「优秀的表现技术」,修辞认识就是帮助人找回生命的意义。

修辞设计与修辞认识

有一个哲学概念为「感觉质」,是指人们通常会按照自己的期待理解客体所包含的意义。也就是说,人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向去理解事物。因此,根据读者个人意志的不同,直接导致人们理解、接受作品的方法不同。

无论是语言还是作品,作者都无法准确无误地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给读者。但即便如此,作者还是在继续进行着创作。因此,作品的目的不是传达,而是「告白与提问」。

不仅如此,告白是作品的一种表达,而提问则是一种探索追求,这是创作所具有的两个意义,也是创作的两个目的。总而言之,修辞法不是传达信息的技巧,而是告白的技巧,也是提问的技巧。

我的观点是,理论是通过语言与逻辑创造的作品,而作品是设计师通过材料、物质创造的有质感的产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灵感,实践出真知。理论如果弱的话,作品也不会很强。从理论开始介入实践,失败率会很高。其实我的理论都是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个人化体会。这些思想在我的内心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一步指导我的设计创作。

另外,设计师并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一些「正确」的理论,而是要追求对于自己来说美的理论。也不要刻意去追求一些符合当下趋向的所谓「正确」的作品,而要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认为美的设计和美的作品,这样我们的作品与理论才会有闪光点,才能出彩。这是设计作品与理论结合的生命和灵魂。

——黑川雅之《设计,从日常生活开始》

修辞认识的公式

  • 修辞认识 = 社会常见文化习得 + 时空变形(空间/时间/时空)
  • 如何习得修辞认识?

    • 熟悉并使用常见文化习得(普世观念、社会习俗、与说话人接近原则等)
    • 合理编排组合
    • 创作出新的模因

术语

将设计与修辞结合

心理学发展有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 精神分析学:用意识解释经历与行为;
  • 行为主义:环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行为
  •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自我实现;
  • 认知主义:研究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等的运作。

设计修辞法

《设计修辞法》是黑川雅之对自己 50 件作品的自我剖析。

「表现的东西」 与 「被表现的东西」之间有着一条鸿沟。而这也正是表现的趣味所在。回顾设计的漫漫长路,通过对自我的剖析,我发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对这些发现进行整理之后,我一直思考的就是「行动背后蕴藏思想」这一道理的意义。当然,「基于思想付诸行动」 也是事实,但追其根源,思想的本质仍然是「通过行动而发现的」。

《设计修辞法》正是由设计这一行动而来。

——黑川雅之

我努力在每一件作品中寻找其中心思想、外在表现或者是表达手法,并尝试用语言加以表达和阐述。

在此过程中,我也曾经因为某件作品的关键词数量较多而纠结。这时候,我通常先将其搁置,然后去研究其他作品。如果其他作品中也包含同样的关键词,那么就将此关键词也列入其中。完成所有分析工作之后,我发现50件作品中的50个设计修辞法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有的修辞法都贯穿于每件作品设计的始终。 那么,设计作品的关键词到底是什么呢?是思想,是方法,也是作品的外在表现。于是,我将其命名为修辞法。

在这个意义上,《设计修辞法》就不单纯是为了探寻什么,而是我在探寻作品中蕴含的关键词时,发现了这一设计概念。同时,除了「修辞法」以外,没有名字更能够体现此概念的意义。

写作窍门

一个好的作品能打动别人、让别人产生共鸣。设计如此,修辞如此。设计可以用修辞体现,修辞也可以用设计呈现。

可以通过观察、赏析、描写和点评名画来锻炼修辞能力。

例子

张爱玲点评《蒙娜丽莎》:

我从前的学校教室里接着一张《蒙娜丽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名画。

先生说:「注意那女人脸上的奇异的微笑。」的确是使人略感不安的美丽恍馏的笑,像是一刻也留它不住的,即使在我努力注意之际也滑了开去,使人无缘无故觉得失望。先生告诉我们,画师画这张图的时候曾经费尽心机搜罗了全世界各种罕异可爱的东西放在这女人面前,引她现出这样的笑容。

我不喜欢这解释。绿毛龟、木乃伊的脚、机器玩具,倒不见得使人笑这样的笑。使人笑这样的笑,很难吧?可也说不定很容易。一个女人蓦地想到恋人的任何一个小动作,使他显得异常稚气,可爱又可怜,她突然充满了宽容,无限制地生长到自身之外去,荫庇了他的过去与将来,眼睛里就许有这样的苍茫的微笑。

礼包

关于生命的意义,哲学家萨特写了篇小短文,或许你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我永远执着于当下

CHANGELOG

  • 20160417 ADD FILE
  • 20160418 Update 卡片笔记